4000170100

华博观点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浅谈(上)

来源:华博咨询  作者:高华  时间:2025-09-22

引言:新时代国企改革的“牛鼻子”工程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活力与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然而,“铁饭碗”、“大锅饭”以及干部身份的行政化等历史遗留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国企的发展潜能。进入新时代,深化国企改革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下,以“干部人事、劳动用工、收入分配”为核心的“三项制度改革”,被视为牵动国企改革全局的“牛鼻子”工程。

本轮改革的高潮始于2020年。当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为三项制度改革按下了“快进键”,开启了全面深化落地的新篇章。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彻底打破旧有体制机制的束缚,建立起一套与市场经济完全接轨的、充满活力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核心标志就是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三能”机制。本报告将立足于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顾并评估这场深刻的变革,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第一部分:政策框架与实施路径

1.1.顶层设计:《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核心要义概述

《三年行动方案》是指导2020至2022年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目标是推动国企成为更具活力、效率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该方案横跨“十三五”收官与“十四五”开局,为国企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突破性进展提供了明确的路线图。

在国务院国资委的强力推动下,改革任务被量化分解,并通过线上监测系统进行月度跟踪,确保各项举措能够落到实处。三项制度改革作为《三年行动方案》的关键攻坚任务,其推进力度之大、覆盖范围之广、触及层次之深,前所未有。

1.2.改革三部曲:人事、用工、分配制度的系统性重塑

根据《三年行动方案》的部署,三项制度改革并非孤立进行,而是相互关联、系统推进的整体性变革。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核心是“能上能下”,这项改革直指国企“官本位”思想和干部管理行政化的问题。主要措施包括:1.全面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打破“铁交椅”,明确经理层的任职期限、岗位职责、业绩目标、考核标准以及薪酬和退出机制。 2. 打破管理人员行政级别:淡化甚至取消内部的行政级别,转向以岗位价值和业绩贡献为基础的职级体系。3.推行市场化选聘和竞争上岗:关键管理岗位,特别是职业经理人岗位,越来越多地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畅通了优秀人才的晋升通道。4.建立强制退出机制:对于考核不合格、不胜任现职的管理人员,坚决予以调整、免职或降职,从而真正实现“干部能下”。

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核心是“能进能出”,这项改革旨在打破终身雇佣的“铁饭碗”,建立基于市场需求的灵活用工机制。主要措施包括:1.建立市场化公开招聘制度,除特殊岗位外,新进员工一律实行公开招聘,从源头上优化人员结构,提升队伍素质。2.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管理,明确企业与员工的权责利,实现用工管理的契约化和规范化。3.优化组织与岗位体系,精简机构,明确岗位职责,推行“以岗定员”,解决人浮于事的问题。4.畅通员工退出渠道,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对绩效持续不达标的员工,通过培训、转岗、协商解除合同等方式进行优化,实现“员工能出”。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核心是“能增能减”,这项改革的目标是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建立与效益和绩效紧密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措施包括:1.完善工资总额决定机制,建立与企业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挂钩的工资总额能增能减机制。2.健全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内部分配机制,薪酬分配向关键岗位、核心技术人才和一线优秀员工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多个文件强调,员工绩效薪酬的差距应显著体现。3.强化全员绩效考核,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薪酬发放、岗位调整、职务升降的核心依据,实现“收入能增能减”。4.探索中长期激励机制,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和核心骨干,积极运用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等中长期激励工具,实现员工与企业利益的深度绑定。

第二部分:改革成效与数据洞察

2.1.宏观成效:活力与效率的显著提升

从宏观层面看,《三年行动方案》设定的改革任务已在2022年底基本完成,并于2023年初得到了官方确认。三项制度改革的全面推开,极大地触动了国企内部的管理生态,市场化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得到普遍增强。企业在选人用人、激励约束方面的自主权得到有效落实,劳动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也随之提升。可以说,一个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新范式已初步形成。

2.2.关键人力资源指标分析:现状与挑战

尽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宏观成效,但要对其进行精准的量化评估,仍面临数据支撑不足的挑战。作为人力资源顾问,我们可以基于改革的逻辑和目标,对这些关键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专业分析和推断。员工流动率:改革初期,主动离职率和被动淘汰率可能呈现“双升”态势。一方面,市场化薪酬体系吸引了外部优秀人才,也为内部人才提供了更多外部机会;另一方面,对绩效不达标员工的优化调整,使得被动流出增加。长期来看,随着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的成熟,流动率应稳定在一个健康的、有利于新陈代谢的水平。岗位匹配度:“人岗匹配”是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通过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和公开招聘,理论上岗位匹配度会得到显著提升。衡量这一指标需要企业建立科学的岗位胜任力模型和评估体系,这也是下一步深化改革需要着力的方向。绩效考核得分分布:改革前,国企的绩效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得分呈“橄榄形”或高度集中的正态分布,缺乏区分度。改革后,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绩效考核结果呈现强制或接近强制的“正态分布”或“偏态分布”,高绩效与低绩效员工被明确识别出来,为薪酬调整、岗位变动提供了可靠依据。

虽然缺乏具体数字,但“全员劳动生产率” 和“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比例”等指标,已成为国资委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观测点,这从侧面反映了改革正朝着提升效率和激发活力的方向前进。

 

 
 
Copyright(C) 北京华信博达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620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