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170100

华博观点

中国民营企业代际传承浅议(一)

来源:华博咨询  作者:岳嘉欣  时间:2025-07-18

当前,中国民营企业正站在代际传承的关键十字路口,形势紧迫且影响深远。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数据显示,我国超 80% 的民营企业为家族企业,自 2017 年起,约 75% 的家族企业已踏入交接班的关键阶段。这一规模宏大的 “接班潮”,犹如一场经济领域的 “接力赛”,其结果不仅关乎单个企业的命运走向,更对地方经济的稳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深入剖析当下传承现状,呈现出三大显著特征:

•    时间紧迫性突出:在余姚、温州等民营经济繁荣地区,大量创立于上世纪 80 - 90 年代的企业,如今实际控制人年龄普遍超过 60 岁。这意味着代际传承已从长远规划迅速转变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例如娃哈哈、杉杉股份等知名企业在交接班过程中遭遇的种种波折,充分凸显了因传承规划滞后而引发的企业治理风险。

•    多维转型压力叠加:新生代企业家在接过企业权杖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不仅要实现企业管理权的平稳过渡,还需同步推动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布局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维度的变革。以利尔达科技集团为例,“企二代” 陈凯接手时,企业不仅要应对传统业务模式的衰退,还需直面物联网技术迭代带来的行业颠覆性冲击,这就迫使企业必须在传承过程中同步完成 “权力交接” 与 “战略重生” 的双重艰巨任务。

•    代际认知差异显著:两代企业家在经营理念、风险偏好以及决策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异。在余姚民营企业的传承案例中,老一辈企业家秉持 “尊重时间” 的实干精神,注重稳健发展;而新一代则更倾向于 “拥抱必要风险” 的战略创新思维。丰茂股份副总经理蒋淞舟对此深有感触,他出身金融背景,经历了从 “宁可错过也不错投” 的精确避险思维,到 “每个机会都尽可能抓住” 的实业家精神的艰难转变。

表:中国民营企业代际传承的主要模式对比

面对这场规模空前的代际更迭,探索高效传承路径已成为保障中国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要务。

本文基于全国多地实践案例与实证研究,系统梳理关键成功要素,提炼高效路径模式,为民营企业实现平稳传承与转型升级提供思考框架。

放眼国际,以英美家族企业为典型代表,其代际传承同样面临诸多挑战。据麦肯锡调查显示,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家族企业二代传承率仅徘徊在 30% 左右,而到了第三代,传承率更是急剧下降,不足 15% 。例如美国,家族企业占比高达 98%,涵盖嘉吉公司、柏克德工程公司等大型企业 。但美国家族企业在第二代的存活率仅 30%,到第四代更是锐减至个位数 。在英国,也有着 “Clogs to clogs in three generations”(三代穿回下田鞋)这样类似 “富不过三代” 的说法,反映出家族企业传承的艰难。对比英美家族企业传承数据,中国民营企业当前的传承现状虽紧迫但也存在诸多可借鉴之处,同时也凸显了探寻适合自身传承路径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基于全球 12 个国家的对比研究与中国 12 省 87 家样本企业的实证分析,我们将 "治理现代化 - 价值观传递 - 数字化能力 - 代际协作 - 外部赋能" 五大要素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了各要素对传承成功率的影响权重(治理 35%、数字化 25%、外部赋能 20%、价值观 20%)。

研究发现,中国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本质是制度理性与文化惯性的协同演化,其核心矛盾在于 "控制权安全" 与 "创新灵活性" 的动态平衡。报告提出的量化评分体系(0-100 分)与十年预测模型,为企业提供了从 "经验传承" 到 "科学传承" 的转型路径。

传承浪潮:理论视角下的现状与全球对标

1.1 规模与紧迫性的理论解构

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看,中国民营企业当前的 "接班潮" 是企业从 "创业期" 向 "成熟期" 转型的必然阶段。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的 "企业生命周期模型" 指出,当企业创始人年龄超过 60 岁且未完成管理权交接时,组织将进入 "贵族期" 风险 —— 决策效率下降、创新动力衰减。2024 年数据显示,中国家族企业创始人平均年龄 60.7 岁,恰处于这一理论阈值,且 73% 的企业成立于 1985-2000 年,正对应 "30-40 年组织生命周期拐点"。

从资源依赖理论视角,区域民营经济密度与传承紧迫性呈正相关。浙江、广东、江苏三省贡献全国 45% 的家族企业总量,其背后是长三角、珠三角产业集群对 "家族社会资本" 的高度依赖 —— 企业间的信任网络、供应链协作多基于创始人个人关系,这种 "人格化信任" 向 "制度化信任" 的转型滞后,加剧了传承的系统性风险。

1.2 全球对标中的理论差异

•    美英模式的 "契约制传承":基于委托 - 代理理论,美英家族企业更早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如科勒公司外部独董占比 73%),通过契约明确所有权与经营权边界。但这也导致三代存活率低于 15%,印证了詹森(Jensen)提出的 "代理成本随控制权稀释而上升" 的理论预判。

•    德日模式的 "共同体传承":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育与日本 "养子继承制",本质是社会情感财富理论(SEW) 的实践 —— 德国家族企业将 "技术传承" 纳入社会情感财富核心维度,日本则通过 "拟血缘关系" 维持组织认同,使二代存活率分别达 46% 和 49%,验证了 "非经济目标对传承韧性的增强作用"。

•    中国的 "转型期特征":36% 的二代存活率处于 "契约制" 与 "共同体" 之间,体现制度变迁理论中的 "路径依赖"—— 既受传统家族文化影响,又面临市场化改革压力,这种 "双重制度逻辑" 导致传承模式呈现混合性特征。

 

 
 
Copyright(C) 北京华信博达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620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