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美业人力资源发展四十年经历了从师徒制到新八级工的演进之路,就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分为四个阶段,师徒制阶段、职业化阶段、学历教育阶段与技能化阶段。
1、师徒传承模式阶段(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
中国美业的起步阶段以家庭作坊式经营为主要特征。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美容业开始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萌芽。1989年,上海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美容会所”,但这些所谓的会所大多只是设在居民楼里的“家庭作坊”——一两张床、几瓶按摩膏和护肤润肤乳就构成了全部服务设施。这种经营模式直接决定了人力资源的原始形态:
纵向单线传承:技能传授完全依赖师徒制 ,师傅通过手把手示范教导护肤手法,徒弟则通过观察模仿习得技艺。这种方式虽保留了部分传统技法,但造成技术更新极其缓慢,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单个师傅年均培养徒弟不足3人,远不能满足行业扩张需求。
从业人员结构失衡:调查数据显示,此阶段从业人员中 77.3%仅为中小学学历,专业知识体系薄弱。女性从业者占据绝对优势,男女性别比达1:2.7,20-30岁年轻群体占比81.84%。
野蛮生长状态:全国美容院数量不足5000家,从业人员约20万,服务项目局限于基础皮肤护理。由于缺乏规范管理,人力资源流动处于无序状态,薪酬福利体系几乎空白。
这一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本质上不存在现代管理概念 ,完全依赖个人经验传承和熟人介绍补充劳动力,为后续发展埋下了专业人才匮乏的隐患。
表:中国美业早期阶段行业规模数据(1990年代初)*
2、职业资格认证体系阶段(1993-2004年)
1993年成为中国美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分水岭 ——国家劳动部正式实施美容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标志着行业进入规范化时代。这一变革直接回应了行业快速扩张对标准化人才的迫切需求,期间行业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从业人员激增至1120万人,年营销额达1680亿元。职业化进程的核心举措包括:
三级技能等级体系建立:设立初、中、高三级技能等级认证,初步构建职业发展通道。职业教育机构批量涌现,年培训能力达25万人次,有效缓解人才短缺。
量化管理标准引入:行业首次推行“人床配比”标准(初创期1:0.8,成熟期1:1.2),使服务质量管理实现可量化。
招聘渠道专业化转型:行业招聘网站开始取代熟人介绍成为主要渠道,占比28.58%,而人才市场招聘占14.25%。
然而,认证体系仍存在显著缺陷:
1)人才结构倒挂:高级美容师占比不足15%,初级工占比超60% ,技术能力断层严重。
2)培训质量参差:42.4%培训机构压缩课时,平均培训周期仅1-2个月,技能掌握流于表面。
3)劳动保障缺失:仅30%企业建立定期涨薪机制,社保覆盖率低于50%,更有22.1%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足50%。
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劳动力市场失衡初现端倪。2000-2004年求人倍率(岗位需求数与求职者之比)达1.4-1.68,意味着每100个求职者对应140-168个岗位,美容师岗位求人倍率高达2.5,人才供不应求已成常态。